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康健园|生存和美,不是单选题——乳腺癌医患系列故事实录 全球微速讯

时间 :2023-05-16 23:04:06   来源 : 新民晚报

乳腺癌手术结束快两年了,患者李木子(化名)终于有种“稍稍松口气”的感觉了。她的病情控制得很稳定,半年前重返了工作岗位。

对于自己的主诊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吴克瑾教授,李木子始终心怀感激。“她是一位会替患者考虑未来的医生,帮患者想得更多,看得更长远。”李木子说,2021年7月手术前,若不是吴克瑾医生详细沟通手术方案、建议她做乳房重建手术,自己现在只能默默消化乳房残缺的隐痛。

乳房重建之后,如今的李木子既瘦出了“小蛮腰”,也重塑了女性曲线。每次复诊时看到她良好的精神状态,吴克瑾医生也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成就感。


(资料图)

“我们不仅会‘拆房子’,还会‘造房子’。”内外兼修,这是吴克瑾医生和团队在治疗乳腺癌时一直想要传递的理念。她说,肿瘤治疗和重塑美观并不相悖,文献循证依据、实践共识指南以及医生不断的经验积累,都在帮助患者达到根治性目标的同时通过乳房重建维持女性的曲线美,重获回归社会的信心。

一切为了“完美的结果”

39岁那年,李木子觉得左侧腋下有个小肿块,有点疼。她不想贸然手术,跑了三家医院,最后经朋友推荐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穿刺活检显示,李木子罹患的是HR+、HER2-局部晚期乳腺癌,多学科会诊MDT建议8次EC→T密集化疗,让原发肿瘤和转移的淋巴结缩小、有机会保乳,同时获得药物敏感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最后一次化疗前,核磁共振显示,李木子的原发病灶明显缩小,淋巴结的转移灶已经消失不见——可以手术了。

起初,李木子的脑子里只有乳房全切这一个选项。和很多人一样,在她的概念里,“全切才彻底,抗癌效果最好”。吴克瑾医生建议她三思,“残缺一个乳房对生活多少会有影响。虽然当下你会觉得全切最方便,但等你康复之后可能会后悔这个决定。”

“假如一个人没几天能活了,医生不可能还建议她重建乳房。”和医生谈完,李木子突然觉得,“自己是有将来的”。吴克瑾医生给她一种有条不紊、温暖又坚定的安全感。从她的话语里,李木子感到乳腺癌并不等于夺命绝症,这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摆在李木子面前的有自体组织移植和假体植入等多种重建方法,各有利弊。李木子是个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女性,笑称自己平时爱美,有“偶像包袱”,经过和医生良好沟通后,她最终选择了高难度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乳房重建——通俗地解释,将腹部脂肪等组织连同它的供血血管移植到胸部残缺处,“废物利用”,塑性成新乳房。

手术团队足足花了六、七个小时,顺利完成了这台手术。虽然在腰部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疤痕,但与传统的假体填充相比,新建的乳房质地更自然。除了不能穿露腰的衣服,李木子的工作、运动、生活不受任何影响,也不用担心如何面对家人、担心外界的眼光,“对于我来说,这是最完美的结果”。

“医生帮我看得更远”

手术后近两年来,李木子接触过不少乳腺癌病友,她发现不少人出于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本能恐惧,选择了“一刀切”这种自认为更彻底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下了手术台,那些曾经在生死面前被忽略的东西逐渐浮出水面,很多人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如果我当时选择重建就好了。

李木子非常能理解这些病友的心情。在突然降临的癌症面前,“保命”的意愿被无限放大,对死亡的恐惧让她们无暇他顾。而当她们再次回归到生活的正轨,才发觉“一刀切“带来的诸多不便。于是,很多人鼓起勇气再次躺在手术台上,接受了重建手术,也有一些人犹豫再三,最终决定与“一刀切”和解。

在李木子看来,患者的医学知识毕竟有限,需要医生给出更多的专业引导和建议。而对于公众来说,如果可以对乳腺癌有更多科学、正确的认知,会使更多女性受益。

也是在开始治疗后,李木子才慢慢了解到乳腺癌已逐渐被作为慢性病来进行长期管理,它不会一下子夺走性命,但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和随访,而且越早诊断,治疗效果越好。

“我赶紧告诉闺蜜,让她们定期去做乳腺筛查,不能偷懒。”这些闺蜜与李木子从幼儿园相识至今。李木子生病期间,她们瞒着李木子偷偷建了个微信群,通过李木子老公“通风报信”了解最新情况,不定期地订花、寄水果。这些温暖的举动让李木子感动,同时她不想让闺蜜们像自己一样遭罪。

李木子回忆,自己最初试图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乳腺癌知识,“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时搜着搜着感觉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如今,李木子是一个乳腺癌患者微信群的管理员,她经常告诫群友,想要了解疾病知识一定要通过正经科普或咨询医生。

作为医生中的科普达人,吴克瑾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明迪也希望通过科普,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治疗。“乳腺癌的整体预后已经非常理想,但公众普遍还是谈癌色变,这个误区需要扭转。现在也有很多可以及时有效指导乳腺癌治疗的指标,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理解这些指标有助于她们判断预后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所以每个指标我们都会给病人进行细致的解释。”

张明迪医生希望打破传统的讲课,用漫画、脱口秀等公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普,“我们尽量让科普内容深入浅出,科普形式丰富多彩。哪怕每次只记住一个知识点,这就足够了。”

勇敢追寻“美”的权利

近年来,乳腺癌不光发病率逐年走高,发病人群也呈年轻化之势。不同于高龄患者,年轻的乳腺癌患者除了要面对疾病本身的挑战,往往还承受着包括生育、躯体形象、家庭关系等压力。或许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她们的需求更多。吴克瑾医生常常跳出医生的角色,用一名女性的同理心来理解她们的想法。

“很多患者刚确诊时措手不及,往往失去了方寸,失去了判断力,这时医生需要为患者考虑更多。”作为一家女性专科医院,妇产科等多学科的强有力保障让乳腺外科更有底气为乳腺癌患者保驾护航。只要有一丝希望,吴克瑾医生都不允许自己的病人因为肿瘤失去身为美丽女性的权利、做母亲的权利,追寻美丽人生的权利。

一位35岁的患者在进行了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后,乳腺外科团队联合产科、妇科、病理、辅助生殖等多领域专家展开了多学科会诊,为她制定了最适合的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和生育力保存方案。病情稳定后,经冻胚移植,这位患者今年4月成功分娩了一对龙凤胎宝宝,初为人母的兴奋和喜悦打动所有人。

张明迪医生介绍,最近几年,很多妊娠期乳腺癌患者慕名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过治疗,准妈妈们的乳腺癌得到了有效治疗,宝宝也健康地诞生了。医院还举办了“粉红宝宝”母亲节红毯走秀等患教活动,乳腺癌妈妈们带着自己的宝宝,和白衣天使妈妈、宝宝同台走秀,大手拉小手,活动中患者妈妈们向红毯尽头的医生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医生要有足够的预见性,主动沟通,让病人少一些后悔和遗憾。”吴克瑾医生说。

李木子也参加过医院组织的患者活动,亲眼目睹了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的生活状态,给了她莫大的激励。她知道乳腺癌是有复发可能的,自己还未远离癌症,“但看到一些病友已经活了十几、二十多年,你会觉得未来的路要好好走下去。”

(潘嘉毅)

标签:

推荐文章